如何判断趋势

2024-05-11 13:48

1. 如何判断趋势


如何判断趋势

2. 如何看待近年来网络文学的兴盛,并试述其发展趋势?

  最近,某知名网络社区宣布发起大型网络征文大赛,为优秀网络写手做嫁衣,协助他们将网络文字变成电子图书和实体图书落地出版。

  有学者认为,这个“宣言”的出台,标志着网站、书商、出版社对于网络写手的态度,已经由“红一个出版一个”的被动阶段,走向专业包装造星的主动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禁要问,该如何看待网络写手?

  网络写手风生水起

  “现在网络小说在大学里很流行。”山东某高校的一位大三学生告诉记者。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学生在网络写手中占很大比例,因为他们具备一定文字功底,同时又有充足的上网时间。据了解,许多高校中都有一批学生网络写手,有的甚至已在网络上小有名气。

  “网络写手”是在网络文学蓬勃兴起之后产生的一个词汇。1998年,伴随互联网用户的普及,一部中文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出现。许多人由此开始认识到,原来还可以通过网络来书写和传递自己的真实感受。自此,每年数以千计的网络写手和数以万计的网络作品喷涌而出,宣告了网络文学的崛起。近年来,随着当年明月(blog)等新一批作者的红火,网络文学经过了前几年的沉寂,再度活跃。

  “网络正在为中国文学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宽阔、且与国际接轨的创作平台。”身为一名文学爱好者的盛大网络总裁陈天桥说。

  网络作品是如何赚钱的

  日前,2007年作家富豪榜出炉,颇为引人注目的是,以《鬼吹灯》系列和《明朝那些事儿》系列一举成名的网络写手“天下霸唱(blog)”和“当年明月”也雄踞榜上,分别以280万元和225万元的版税收入位居第19位和第22位,超过了刘心武、石钟山(blog)等知名作家。

  据了解,网络写手主要分为IT类写手与情感(网络杂文)写手。IT类写手主要写些软件应用、数码设备使用心得、IT时评、硬件攒机经验等。而网络情感写手则经常会写一些网恋方面的文章,或者一些搞笑网文。

  记者了解到,大多数网络写手是先在一些付费阅读的网站上发表部分作品,待作品得到网民赏识后,便与这些网站签约。签约之后,这些网站会付给写手们工资底薪,另外再加上付费订阅提成和网站稿费。还有一些网络写手,主要通过在各大网站上广发作品,期待成名后能够与出版社签约,出书赚钱。

  宋海清是计算机专业学生,他告诉记者,自己业余时间就帮一些公司写一些软件,只有通过试用,才能拿到薪酬。他做这行,只是“出于自己的专业爱好,不是以此为生”。

  贾乐也是一个较早接触网络的“网迷”,也曾靠发表游戏心得来赚稿费。他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媒体都在宣传网络写手一年能赚上百万元的暴富故事,其实那只是金字塔尖的少数人。而且如果以此谋生,我觉得会很辛苦。”

  有专家认为,尽管“一夜暴富”的网络写手确实存在,可是毕竟寥寥无几。尤其是大学生,如果不把握好当前的良好学习环境,网络写作给他们带来的损失可能会超过所得。面对网络写作一夜成名的诱惑,大学生们需要保持自己的理性认知和价值判断。同时,社会和媒体也有责任,做好对正处于从不成熟期向成熟期转变的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网络更好地为他们所用,而不是让他们为网络所用。

  网络文学的功利之困

  网络写手风生水起的背后是网络文学的兴盛。与传统写作相比,网络文学由于其独特的网络写作条件,能相对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迎合读者口味,受到了网民的喜爱。

  时下著名的网络连载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与网民之间就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作者每天将新写出的作品发表在网上,网民可以在文后跟帖,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其中不少意见很快就被作者采纳,直接反映到第二天的后续情节中。

  有传播学专家认为,为了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作者和读者进行互动沟通无可厚非。但是必须看到,随着网络文学的大行其道,某些网络写手为了赢得更多读者以获取更多利益,开始恶意炒作,甚至竞相引入不良因素以吸引眼球,导致网络文学充满浮躁之气。“网络文学使很多草根作者成名,但也使自己不再纯净,色情、暴力开始充斥其中。”一位网络写手对记者说。

  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写手并不忌讳谈“名”或者“利”。“我最看重的就是利。名都是虚名,名只会唬人。写书有利当然更好,但有名就没必要。多赚钱才是实在的。”《鬼吹灯》的作者“天下霸唱”曾这样说。一定程度上,正是这种对于名利的追求,导致网络文学逐渐速成化。

  “以前也有很多人写东西,只是没有渠道发表,只能放在抽屉里。现在,有些文学网站扮演了公共抽屉的角色。”独立出版人叶匡政认为,当文学置身于网络之中,也许会诞生一种通过互动和多人完成的超级文本。但是,“真正成熟的网络文学,目前还未诞生,已有的作品,绝大多数无文学价值。”

  网络文学期待积极引导

  发起这次网络征文大赛的主办方表示,本次活动旨在发掘杰出的写作人才,出版和输出可读性强的优秀书籍,促进图书出版和版权贸易事业,加强文化交流,满足大众知识需求。为此,他们邀请了邓友梅、舒乙、蒋巍等知名作家、学者担任大赛指导和评审团,就是为了推动原创网络文学健康有序、可持续性地发展下去。目前,很多写手已经参与进来发表新作,网民们也纷纷参与阅读和投票。不过还是有很多网民担心,此次“造星”计划能否正确引导网络文学?

  “网上垃圾文学的泛滥,导致许多学生的作文主题明显低调,缺乏时代青年应有的朝气、活力和进取精神。现在网络在中学生中已经普及,如果学生从小看这种所谓‘作品’,无法接受古典文学熏陶,负面影响不可避免。”一位资深中学教师告诉记者。不可否认,网络文学以轻松、贴近大众的风格赢得了众多读者。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大部分网络文学作者缺乏基本的文字驾驭能力,也没有接受过严格的写作训练,导致许多网络作品中充斥着大量重复、累赘的话语,用词生硬、粗俗等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这类网络作品的泛滥,对我们的青少年教育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缺乏足够的生活经历也是网络文学的一个硬伤。很多网络写手的作品以魔幻、玄幻题材为主,往往是网络游戏的小说化,或者直接从电影、漫画中提取素材。这样的作品,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和关注人类命运的负责精神,深度不够。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套完善的衡量网络作品是非优劣的标准需要我们逐步地建立。

3. 网上阅读的利弊?

网络阅读的优点
网络阅读的优点很突出:
1)阅读非常便捷,可随身携带;
2)阅读量可以很大;
3)阅读内容十分广泛;
4)阅读存储、整理、分类十分便捷;
5)提取和继续阅读也很方便;
6)阅读可图像、文字、声音并茂;
7)可跨越时间、空间、地域视听;
8)可快速展现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及其联想“树”;
9)阅读中可同时查阅名词概念、相关内容,便于消化;
10)便于寻找深入、系统学习的关键词和相关内容。该文对网络阅读的优点谈得较少,会使人感到网络阅读必要性打折扣。
网络阅读的弊端
2016-11-11,人民网曾刊文:“网络阅读如何读?转变阅读心态是关键”。这篇文章实际上是
阐述网络阅读的弊端,笔者整理和归纳为以下十点:
1)撩人的标题,奇闻异事,传播广泛,易引发共鸣。
2)传播信息不实,有的源信息是虚构、造谣;有的信息被添油加醋。
3)阅读便捷,无需费力,多不动脑,更不用心。
4)海量信息,人为冲击,多有诱惑。
5)阅读微信,亲朋好友,近亲繁殖。
6)网络阅读,费眼费工,进得快出得也快。
7)上千的公号视听节目替代了无数人的阅读。比网络阅读还省事,比阅读更加快餐化。
8)标题党大作文享,有褒也有贬。耸人听闻、文不对题、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吸引眼球。
9)利用名人名家效应,暗中炒作热点。
10)虚假刷屏,虚抅阅读量。
网络阅读的几点体会
1.网络阅读要有目的和中心
无论什么年龄、什么文化水平、从事什么工作、有什么兴趣爱好,都可以借助网络快捷实现自己学习、工作、科研、爱好、健康等诸多目的。实现自已的目的和愿望应该有可操作的方法。不能原则的叙述“潜心”、“用心”、“静心”、“虚心”、“恒心”等概念,就能很好地进行网络阅读。
笔者以下假定网络阅读的目的是学习新知识,研究某一门边缘学科为中心。
2.网络阅读的新颖性和系统性
过去笔者阅读新资料主要查阅国内外现刊和现刋目录索引,然后用小本子记录目录。再查阅每一目录的文章。通常都是数月或近几年的信息。
如今只要事先找到相关网站的网址,每天点击多网站更新内客。然后下载,不能下载可截屏、拍照。然后将这些资料存入自己文档或移动硬盘中。到一定时间要分类、整理、重新命名汇集文件名称。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文章不能作为研究参考文献,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新出版的专著给出的参考文献有网址、私人电子邮件等。
3.网络阅读的广度与深化
为了使学习深入,可以借百度网搜索名词概念和相关学科内容。根据这些信息去查阅专著,进行系统学习。使新知识具有系统性,从而促进学习深入,绝对不能满足网络上知识的片状、零星、不系统状态。
4.网络阅读知识的对比与思考和发问
学习新知识,学习跨学科知识,一开始问题多,看不懂,必须将名词、概念先搞懂,然后才能要求系统学习,这就要学习专著。
看书不能只看一本书,要尽可能多的阅读相关书籍,从参考文献和新书架上去发掘。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学习,可以发现同一方面知识有多种说法、多种研究思路、多种结论。如何判定对与错?如何理解这些差异,这是学习提升的过程。对比、思考、发问、理解、自寻答案,这一反复过程必不可少。
5.质疑与创新
经过上述相当长时间的学习、对比、思考、发问,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就要有质疑,要寻找自己的创新点。是纵向寻找还是横向寻找创新点,要发挥自身长处,这是艰苦过程。
6.创新与社会认可
一个人在较长时间学习后,总会有疑问,总会有所发现,这些发现对不对呢?是要多视角判断,去分析,去寻找证明方法,不能一条路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这是不行的。有了创新点总想得到社会认可,是人之常情。通常写论文寻求发表。申请专利保护知识产权。这些都是想获得社会认可的途径。
然而这些方法可以多次使用,但能否获得社会认知度是可遇不可求,否则会烦恼缠身,怨天怨地怨自己,毫无用处。
网络阅读的互动和交流
1.网络阅读的互动和交流是网络阅读独有的属性。纸质书的阅读是看不出这一属性。然而这一属性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好的一面在于作者与读者互动,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学术上可以相互讨论。在政治上可以收集民意。
不好的一面是:有的网友看到作者看法与自己想法相驳,就出言贬人、伤人,甚至人身攻击,这种贴子应该被删除,可是有的网站不删除,让作者心生烦恼。除此而外,有些人故意炒作,集体刷屏,做广告、炒作热点、以势压人。希望网友互动和交流时,一定要相互尊重,注意自身修养。
更使人感到难以接受的,有的人群利用名人、名家、名机构发信息,先烘抬后贬低,以此方法炒作,媒体认知是站在名人、名家、名机构一边,就会形成对立,用此法打击学术对立面,有的给政府部门施压。
很明显要让网络阅读健康发展,必须各方面共同努力,首先媒体提供的信息要充满正能量,不要捕捉到社会阴暗面就大作文章,全是负面信息,应该让负面逐渐转化为正面信息,让各方面做工作,使阴暗面见阳光。
对科技信息标题不要用科学家冠名,有关部门应对“科学家”称呼标准化和规范化。对报道内容惊人的,一定要有数据、详尽分析,避免炒作,冲击市场。更不能助长崇洋迷外。科技报道要严谨,文字要严格审查。
2.阅读的下载、分享和收藏是网络阅读互动的另一方式。在阅读纸质书可以用复印、扫描仪、扫描笔保存。在网上下载比较方便,可是有的网站收费相当高。令人费解的是,提供文章的作者没有稿费,可是下载要化钱,这种不匹配是否合理?

网上阅读的利弊?

4. 如何应对“浅阅读”成为阅读新趋势

以快速、快感、快扔为消费特点的“浅阅读”,符合大众流行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基本特质,符合现代社会人们追求休闲与娱乐的需求。面对信息的海量膨胀,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更多更快地获得信息,人们的深度阅读减少,浏览式的浅阅读增加。我们通常认为,文学创作是面对心灵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应是有一定难度,如果写得太简单容易,难免会失于轻薄。一些中青年作家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就在读者阅读呈现浅显化特征的情况下文学创作如何应对,谈了自己的看法。
东西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就连写作者本身也会“浅阅读”,就像为了赶时间吃快餐一样,但是一个人总是吃快餐就会营养不良,真正吃得舒服、满意的还是正餐。写作者应该对这种阅读形势警惕,但也不必恐慌。只要人类还有精神需求,就会有“深阅读”。作为写作者,我最大的快乐就是为那些“深阅读”的人写作,不会为了一味地获得点击率而放弃对人性的深挖、对善良的发现,也不会放弃对形式和语言之美的探索。在读者面前,有的作品是“过眼”,有的作品是“过心”,我希望写出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作品,如果有这样的作品出现,“浅阅读”立刻就会变成“深阅读”。阅读形势尽管变化很快,但人心有不变的需求,那就是对美的渴望、对真的追寻、对善的感动,也许真善美的顺序在不同时期会有挪动,比如今天读者会先去寻美,再去找真和善,但万变不离其宗。当然,写作者也不能因为有了固定的客户,就不去求新求变,而是要尽快地与新生读者群找到共同语言,尽最大努力超越前人和自己,创作出既新又美的文学作品。创新和坚持是一对双胞胎,谁也离不开谁,文学只有创新才能坚守。
胡学文认为,现在的阅读是多元共存的时代。快餐式阅读确实有方便、快捷、轻松的优势,对传统阅读有一些冲击,但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传统阅读仍是不可替代的,就像摄影永远不可能取代绘画。真正的阅读不是获得信息,而是对内容的感受。归根结底,还是基于精神上的需求。这是快餐阅读难以满足和达到的。如果我阅读重要的、喜欢的作品,一定读图书。文学有自身的魅力,它离不开作家的创造与想像,一个写作者只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沉稳,创造力就不会萎缩。作品的深度与可读性并不矛盾。我从来不反对可读性,小说首先要让读者读下去,可读性强的小说并非就是通俗的。如《追风筝的人》,谁能说它是浅显的?阅读有障碍的未必就深刻,关键是作品背后能让读者感受到什么。阅读作品其实是审视自己或他人的灵魂。
庞余亮经常被邀请去做文学创作讲座,他说,这时我讲得最多的不是我的创作,而是阅读,如阅读的重要性、阅读的快乐等。从这一点上说,我是一个多么愿意把我的阅读快乐与别人分享的人。在我做讲座之后,听众们都想成为一个灯光下的阅读者,但事实上,一旦他们走出讲座现场,走进滚滚红尘中去,我就知道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我的听众在滚滚红尘中,我说的话以及他们刚才所发的宏愿都会化为百万碎片。其实不能责怪他们。生活如此的沉重,浅阅读的时代就不可避免要到来了。比起做作家,我更愿意成为一个阅读者,做作家是辛苦的,但做阅读者是幸福的。那是一个心灵和心灵的碰撞和迎合。不过我不怎么喜欢新书,我现在喜欢在旧书网上淘到上世纪80年代出的那些好书。在那个黄金时代里,人心沉静,文风青春,几乎看不到任何泡沫。就这样,我和那些出没在灰尘里的好书成为了知己。畅销书里藏着诱惑人心的东西,而好书里面藏着人心中最宝贵的东西。过去,我很想成为一个畅销作家,现在,我更愿意成为那些出没在灰尘里的好书的作家,这不是吃不到葡萄的狐狸的话,而是一种选择。
作家们认为,在读者阅读呈现浅显化特征的情况下,我们的创作应在保持内容上的深度和形式上的可读性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
东西说,要想作品有可读性,就得像苏珊·桑塔格说的那样:“作家首先是读者。正是通过阅读,我才获得了衡量我自己的作品的标准。”每写一部小说之前,我都要问自己:“如果你是读者的话,你会看这部小说吗?”只有听到自己肯定的回答之后我才会动笔。读者并不排斥“深度”,就连我接触到的“80后”读者也不排斥“深度”,问题是“深度”要巧妙,要让人能够接受,这对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石油输出国在石油价格走低的时候,就会控制石油的产量,但是作家们在读者疲倦的时候,却从来没想到控制自己作品的产量。艺术作品不是快餐面,它绝对不以字数和出版量来衡量优劣。今天的文学作品生产周期短,出版数量多,难免会让读者应接不暇。如果每个作家少写几句废话,多出一些精品,让故事更紧凑一点,使细节更密集一点,把语言弄得更幽默准确一点,我想读者们会举双手赞成。
徐则臣说,作家该想想如何把满汉全席做成盒饭,如何把鲍鱼海参做得像青菜萝卜一样易于消化,如何让老僧说出家常话。这难度当然很大。可能还得从文学的基本面下功夫,比如故事性、语言的平易生动、表达的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能力,以及对当下时代精神的精准把握,找到可靠的兴奋点等。要求一个作家去写万金油式作品不可能也不应该,写作首先是个性化的创造,然后才会去考虑读者。通才即是庸才。一个作家要“精”,必须在他所愿意和能够表达的方向上深度掘进。徐则臣还针对自己目前从事的文学编辑工作谈到,我当然希望我编发的稿子质量越高越好。这也是纯文学刊物“是其所是”的前提。我们常常一厢情愿地低估读者的鉴赏水平,以为刊物必须“俯就”他们才对,其实未必。不能因为读者会三天两头吃盒饭,就认为他们不需要大餐,他们的需要甚至比我们想像的还要迫切。有什么样的读者可能就会有什么样的刊物,同样,有什么样的刊物也就会有什么样的读者。我相信后面半句。

5. 如何看待网络阅读? 800字作文

网络,是新世纪的科技产物,网络已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了解外面世界的途径,其重要性越来越显得其具有不可替代性。例如,商人可以利用它读经论股,医生可以利用它会诊定方,教师可以利用它远程教育,我们学生可以利用它开拓视野、查找资料,扩大知识面等。但是,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就像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弊端的一面,那么如何看待网络这把双刃剑?

大多数的家长不同意孩子上网,他们知道上网的危害。我是一名六年级学生,知道青少年上网至少有这三大害处:

一是影响了学习,废除了学业。青春期是学习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应集中全部精力搞好学习。由于很多中小学生自制力不强,一旦上网成瘾,则一发不可收拾。逃课、晚归,泡在网吧中,消磨光阴,逃避紧张的学习,虚度自己的花样年华。迷恋于浪漫的网恋中而无法自拔,似乎感染了“QQ病毒”,打开书看不下去,读书不愿意张口,拿出笔来不愿写字,由于晚上熬夜,整天就像吸大烟似的,昏昏沉沉,怎么不使成绩一滑千里呢?哎,真是浪费了青春,荒废了学业,挥霍了钱财,影响了前途,到头来后悔终生。

二是上网严重损害了我们的身体健康。由于长时间上网,视力、记忆力明显下降,加上缺乏户外锻炼,缺少睡眠,作息没有规律,身体免疫力降低,各种疾病随时可能侵袭你。睁眼看看从网吧出来的年轻人,一个个眼珠凸起,脸色苍白,一副黄皮柳叶,营养不良的样子,真可怜!

三是网上生活使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缺乏。在网上缺少与他人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往往沉迷于神秘和虚幻的情境中不能自拔,容易养成孤僻的个性,没有了活泼开朗的性格和正确的人生观。

面对上面一个个的不可否认的上网危害,难道与网络绝缘才是最好的方法吗?当然不是。我们总不能因为刀子太锋利容易割伤手就说它不好,如果你抓住的是刀柄,那么不很有益吗?看,网络的好处足可以掩埋它的危害——

首先,上网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通过网络,我们能随时了解到国内外的新闻,欣赏大千世界的美丽风光,倾听海内外歌手的美妙歌曲,知道世界上的最新动态,真正让“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得以实现。其次,通过网络我们能学到丰富的知识。我通过实践发现,在网上的学习能使被动变为主动,能使书本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的生动形象,易学易懂又易记,真是我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好帮手。再次,网络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如,在心情不好、闲着没事的时候,上网听听音乐,可以消除疲劳,调理心情。

……

上网的好处实在太多太多,一时半会是说不清楚的。网络,确实是一把双刃剑,有利又有弊。可是,孰大孰小,原因全在于人,与网络本身何干?我个人认为,只要我们正确利用网络,不浏览不良信息,不迷恋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带着一颗上进的心,上网做一些对我们成长学习有帮助的事,网络对我们的帮助是很大的。

最后,我祝愿大家能把握好自己,正确利用网络,让我们健康成长!

如何看待网络阅读? 800字作文

6. 网上阅读的利与弊?

利:网络阅读具有方便快捷、信息容量大、生动形象等优势,这些是传统纸本阅读所不可比拟的。打开电脑,登录网站,利用搜索引擎可以找到各种各样我们所需要的资料信息,既方便又快捷。
网络阅读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实现文本、数据、声音,以及各种图像在数字化环境中的一体化传播。网络读物可以提供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阅读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大大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因此,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弊:网络阅读使广大读者受益匪浅,但其中存在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网络是一种新兴的载体,需要借助诸如网络、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一些硬件设备的支持,无法像书本那样随时随地阅读。第二,阅读环境容易受到污染。
网络阅读环境由于信息的重复与失实、管理与控制的不严格,导致虚假低劣信息泛滥,出现一些低级趣味、色情、暴力等内容,使自控能力不足的青少年受到误导,甚至不能自拔,误入歧途。第三,内容浅薄,缺乏深刻性。网络媒体的快捷报道和海量信息,与传统读本相比,无法做到内容严谨,字斟句酌。目前,网络上可供阅读的内容许多是重数量而不重质量,通常只有广泛性,缺乏深刻性;娱乐性较强,琳琅满目,缺乏永久的回味和深入的思考。久而久之,读者的思辨能力将被削弱。

7. 如何应对“浅阅读”成为阅读新趋势,作家们提出——努力写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以快速、快感、快扔为消费特点的“浅阅读”,符合大众流行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基本特质,符合现代社会人们追求休闲与娱乐的需求。面对信息的海量膨胀,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更多更快地获得信息,人们的深度阅读减少,浏览式的浅阅读增加。我们通常认为,文学创作是面对心灵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应是有一定难度,如果写得太简单容易,难免会失于轻薄。一些中青年作家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就在读者阅读呈现浅显化特征的情况下文学创作如何应对,谈了自己的看法。
  东西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就连写作者本身也会“浅阅读”,就像为了赶时间吃快餐一样,但是一个人总是吃快餐就会营养不良,真正吃得舒服、满意的还是正餐。写作者应该对这种阅读形势警惕,但也不必恐慌。只要人类还有精神需求,就会有“深阅读”。作为写作者,我最大的快乐就是为那些“深阅读”的人写作,不会为了一味地获得点击率而放弃对人性的深挖、对善良的发现,也不会放弃对形式和语言之美的探索。在读者面前,有的作品是“过眼”,有的作品是“过心”,我希望写出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作品,如果有这样的作品出现,“浅阅读”立刻就会变成“深阅读”。阅读形势尽管变化很快,但人心有不变的需求,那就是对美的渴望、对真的追寻、对善的感动,也许真善美的顺序在不同时期会有挪动,比如今天读者会先去寻美,再去找真和善,但万变不离其宗。当然,写作者也不能因为有了固定的客户,就不去求新求变,而是要尽快地与新生读者群找到共同语言,尽最大努力超越前人和自己,创作出既新又美的文学作品。创新和坚持是一对双胞胎,谁也离不开谁,文学只有创新才能坚守。
  胡学文认为,现在的阅读是多元共存的时代。快餐式阅读确实有方便、快捷、轻松的优势,对传统阅读有一些冲击,但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传统阅读仍是不可替代的,就像摄影永远不可能取代绘画。真正的阅读不是获得信息,而是对内容的感受。归根结底,还是基于精神上的需求。这是快餐阅读难以满足和达到的。如果我阅读重要的、喜欢的作品,一定读图书。文学有自身的魅力,它离不开作家的创造与想像,一个写作者只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沉稳,创造力就不会萎缩。作品的深度与可读性并不矛盾。我从来不反对可读性,小说首先要让读者读下去,可读性强的小说并非就是通俗的。如《追风筝的人》,谁能说它是浅显的?阅读有障碍的未必就深刻,关键是作品背后能让读者感受到什么。阅读作品其实是审视自己或他人的灵魂。
  庞余亮经常被邀请去做文学创作讲座,他说,这时我讲得最多的不是我的创作,而是阅读,如阅读的重要性、阅读的快乐等。从这一点上说,我是一个多么愿意把我的阅读快乐与别人分享的人。在我做讲座之后,听众们都想成为一个灯光下的阅读者,但事实上,一旦他们走出讲座现场,走进滚滚红尘中去,我就知道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我的听众在滚滚红尘中,我说的话以及他们刚才所发的宏愿都会化为百万碎片。其实不能责怪他们。生活如此的沉重,浅阅读的时代就不可避免要到来了。比起做作家,我更愿意成为一个阅读者,做作家是辛苦的,但做阅读者是幸福的。那是一个心灵和心灵的碰撞和迎合。不过我不怎么喜欢新书,我现在喜欢在旧书网上淘到上世纪80年代出的那些好书。在那个黄金时代里,人心沉静,文风青春,几乎看不到任何泡沫。就这样,我和那些出没在灰尘里的好书成为了知己。畅销书里藏着诱惑人心的东西,而好书里面藏着人心中最宝贵的东西。过去,我很想成为一个畅销作家,现在,我更愿意成为那些出没在灰尘里的好书的作家,这不是吃不到葡萄的狐狸的话,而是一种选择。
  作家们认为,在读者阅读呈现浅显化特征的情况下,我们的创作应在保持内容上的深度和形式上的可读性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
  东西说,要想作品有可读性,就得像苏珊·桑塔格说的那样:“作家首先是读者。正是通过阅读,我才获得了衡量我自己的作品的标准。”每写一部小说之前,我都要问自己:“如果你是读者的话,你会看这部小说吗?”只有听到自己肯定的回答之后我才会动笔。读者并不排斥“深度”,就连我接触到的“80后”读者也不排斥“深度”,问题是“深度”要巧妙,要让人能够接受,这对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石油输出国在石油价格走低的时候,就会控制石油的产量,但是作家们在读者疲倦的时候,却从来没想到控制自己作品的产量。艺术作品不是快餐面,它绝对不以字数和出版量来衡量优劣。今天的文学作品生产周期短,出版数量多,难免会让读者应接不暇。如果每个作家少写几句废话,多出一些精品,让故事更紧凑一点,使细节更密集一点,把语言弄得更幽默准确一点,我想读者们会举双手赞成。
  徐则臣说,作家该想想如何把满汉全席做成盒饭,如何把鲍鱼海参做得像青菜萝卜一样易于消化,如何让老僧说出家常话。这难度当然很大。可能还得从文学的基本面下功夫,比如故事性、语言的平易生动、表达的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能力,以及对当下时代精神的精准把握,找到可靠的兴奋点等。要求一个作家去写万金油式作品不可能也不应该,写作首先是个性化的创造,然后才会去考虑读者。通才即是庸才。一个作家要“精”,必须在他所愿意和能够表达的方向上深度掘进。徐则臣还针对自己目前从事的文学编辑工作谈到,我当然希望我编发的稿子质量越高越好。这也是纯文学刊物“是其所是”的前提。我们常常一厢情愿地低估读者的鉴赏水平,以为刊物必须“俯就”他们才对,其实未必。不能因为读者会三天两头吃盒饭,就认为他们不需要大餐,他们的需要甚至比我们想像的还要迫切。有什么样的读者可能就会有什么样的刊物,同样,有什么样的刊物也就会有什么样的读者。我相信后面半句。

如何应对“浅阅读”成为阅读新趋势,作家们提出——努力写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8. 如何看网络阅读和实体阅读

网络作家写作能力强的很少,能看的上的只有安妮宝贝与写《龙族》的江南。通常阅读网络小说的读者年龄都比较偏向中学生,而且都是比较闲的中学生,他们对小说的阅读能力以及鉴赏能力不高,大多是阅读一些浅显的不用费神去思考的小说。大多数网络小说家都是抓住了读者的这个特点而将写作重心转移到更新速度以及字数上,没有很好的去追求情节构述能力,造成这种快餐式阅读的局面。实体阅读则不同,首先实体书在网络上得不到利益,作者没必要回应网络读者要求,从而能凭借个人主观去创作,而且实体书作者,通常不会将小说完全作为商业手段(天朝靠卖书赚不了钱,像韩寒那样名气拿出两千万都很难),所以两者追求的层次面不同。如果说根本性的差别,那就是:绝大多数(不包括少数)的网络小说创作理念是迎合读者,而绝大多数的实体小说(不包括少数以及印成实体书的网络作品)创作理念是引导读者。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